我国建筑防水行业30年发展回顾与展望

  建筑防水是一项涉及建筑安全、百姓民生、环境保护(或环境安全)、建筑节能的重要产品和技术。中国建筑防水虽然起源很早,但现代防水技术相对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的差距,防水工程受重视的程度仍显不足,建筑防水行业的进步发展依旧任重道远。

  成绩斐然举世瞩目

  上世纪世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放和建筑业的崛起,我国现代建筑防水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然而,中国建筑防水行业正式形成的标志是1984年一系列行业性服务机构的成立。那一年,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唯一的专业技术杂志《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创刊;凝聚行业力量、整合行业资源的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工业协会成立;我国首个专业防水研究机构——中国建筑防水材料公司苏州防水研究设计所挂牌成立。

  从1984年至2014年的30年间,由于国家建设规模的持续发展,建筑防水工程由土建中单一工种、不多几种产品,迅速发展为建设系统的一个新兴产业,所取得的成绩举世瞩目,主要表现在:防水材料由单一化产品走向多元化和高端化产品结构。30年来,我国防水材料由沥青纸胎油毡一统天下的格局,发展成以改性沥青卷材、高分子材料、新型防水涂料、建筑密封材料、刚性防水材料、堵漏止水材料、瓦类防水材料等多类别、多品种、多元化、系列化、高端化并存的局面。

  建筑防水应用领域的延伸拓展。30年来,建筑防水为不断适应国家建设事业的需要,其应用领域已从以传统的房屋建筑防水为主,向高速铁路、高速公路、桥梁、城市轨道交通、城市高架道路、地下空间、环保设施、水利设施和机场码头等工程防水领域延伸和拓展。

  建筑防水技术向专业化和体系化发展。30年来,国家制定了防水领域的技术标准,防水施工工艺得到了较大的提高。由过去的三毡四油,到卷材多层叠加,到多道设防,到刚柔相济,还有最近发展迅猛的单层屋面系统、太阳能屋面系统、种植绿化屋面系统、斜坡屋面系统等。防水规范是指导我国屋面及地下防水工程设计、施工与质量验收的依据,它凝聚着我国几代防水专家的心血,也是我国建筑防水发展的见证。现行的《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345-2012)、《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2008)以及与之配套的《屋面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7-2012)、《地下防水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两套防水规范,代表着我国建筑防水技术的编制质量在总体上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开展防水工程哲学与防水文化的研究与探索。面对当今建筑防水渗漏的现状,催生出防水哲学文化。建筑防水是一门系统的实用科学,是一门科学,就离不开辩证法。而如果我们能从“工程哲学”中提供的世界观、方法论,审视和指导我们的工程建设活动,那么一定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也能在心灵上得到更多的愉悦。30年来,以叶琳昌先生为首的老一辈防水专家,通过对古今中外防水史上成功案例的分析,阐述了防水工程中其所蕴含的辩证哲学思想和防水文化价值,从而为建筑防水工程哲学与防水文化的研究探索拉开了序幕。

  房屋建筑渗漏问题

  建筑防水是个小行业。尽管30年来,我国建筑防水行业在产业规模、产品结构、技术装备水平及应用技术等方面的成就斐然,但毋庸讳言,建筑防水行业仍处于一个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市场竞争不规范的阶段。而工程建设中出现的诸多问题也很明显,尤其是长期存在的渗漏水现象,直接影响到建筑的使用功能与耐久年限,突显解决这一问题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建筑物渗漏问题是当前最突出的质量通病,也是用户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当前房屋渗漏出现三个65%现象(目前国内65%的新房屋一年至两年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渗漏水,渗漏水占房地产质量的投诉占65%,65%的建筑防水工程6年至8年后需要翻新),令整个行业蒙羞,几十年来始终困扰着百姓安居乐业,每年损失至少几十亿元人民币。这一问题解决不了,任何一项改革或改进措施,都是隔靴搔痒。

  以我国不同时期房屋构造与防水方法比较研究为例(见表1所示),为根治房屋建筑渗漏问题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图表的分析,可以说要提高建筑防水工程质量,根治房屋渗漏问题,还应针对设计、材料、施工中存在的质量通病,通过现象和原因分析,找到科学实用的预防措施,并逐一落实到相关工序、每一位操作者手中。这种方法比事后发生渗漏时采取堵漏措施,更为简便和有效。

  与其期望在防水创新上(包括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有重大突破,不如在现有技术水平上增强管理和决策能力,增强各单位、各工序之间的相互配合和监督。只有从“工程防水”的视角,运用系统工程的思维,立足实践,才是解决当前房屋渗漏水居高不下的正确途径。

  继续改革的思考

  纵观我国建筑防水发展三个阶段,都离不开“文明、进步”与“创新”这几个关键词。在我国现代建筑防水30年发展的基础上,要改变行业的小散弱格局、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做到信息化、系统化、科学化、数字化的防水,还需要我们不懈地努力。

  其一,理论创新,立足绿色防水创新发展。所谓绿色建筑,是在建筑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在绿色建筑中,对防水工程提出了更高、更严的要求,同时也离不开防水技术的支持。就防水工程而言,就是要确保设防部位不渗漏,保护主体结构和延长防水工程乃至建筑物的使用年限。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更新观念,求实创新,建立符合防水工程自身特征的设防体系和研究方法,其中附加柔性防水材料不仅要解决好与主体结构黏结可靠的问题,而且还须根植于结构物内部,达到融合“共长”的目标,这种“外化”与“内化”相结合的做法,可获得更可靠、更持久的实效。要达到此目标,就须立足绿色建筑防水,创新发展当今建筑防水工程。

  一是在思想上要高度重视防水工程。树立绿色建筑与“工程防水”一盘棋思想,实施整体设防、全方位防水和“全产业链”的防水工程战略,这是关键中的关键。

  二是在技术上要突破难点和盲点。如重视整体防水、防排结合与保护主体结构;既注重材料,更要重视施工;深化构造设计,做到科学性与可操作性,体现工程个性化,对细部构造设防进行科学实验与论证;加快数字化、模块化以及装配式防水技术的研究与探索。

  三是在体制、机制与管理上创新。根据建筑防水行业现状及绿色防水工程特点,可以成立一个绿色建筑防水建造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以具体规划、研究和组织实施绿色建筑防水的具体事宜。比如可以从“大工程、大防水、大联合”的视觉来重新界定防水工程定义、工作范围、会审制度、验收程序,并在项目管理上实施无缝对接;根据防水行业市场情况及使用功能,重新编制防水工程定额、基准价格,修订《防水工程招投标办法》,规范防水工程承包合同示范文本。

  其二,制度创新,理顺责权利归属关系。有专家指出:“10余年来,防水问题主要在管理,不在技术,而管理问题的根源在于腐败。”外在表象则是低价中标与压缩工期。过低的标价,不仅表明投标者已渐失去了搞好工程质量的诚意,也成为采用伪劣材料和粗放施工的借口。

  目前防水工程的价格是施工总承包方与专业防水施工承包商在签订防水工程合同中的主要依据。它是由材料生产与施工成本(包括直接费和间接费)、流通成本、法定税金和企业利润组成。因此,合理确定防水工程价格就显得非常重要,它关系到功能、质量与价格之间如何平衡和取舍的问题,需要各方共同协商确定。然而现实情况与此相反,由于建设市场的垄断,在全国建设市场盛行最低价(或低价)中标的情况下,低价夺标的施工总承包商,为了节约成本或弥补投标中的经营“亏损”,因此将一些项目以比投标价或成本价更低的价格转包给分包单位,其中防水工程受害尤深,造成的事故也多。由于施工总承包商只有接受他们不平等的低价竞争,才有可能进入这个防水市场。而由低价竞争取得防水工程,就不可能满足相应的工程质量和技术要求,这是不言而喻的。

最新资讯
6